用户专区

版权信息

  • 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天然气研究院
  • 支持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天然气净化总厂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东北气矿
    四川省石油学会天然气处理与加工专业委员会
  • 主  编:王振嘉
  • 执行主编:傅敬强 文绍牧 周 理
  • 总编辑:张 倩
  • 地  址: 四川省成都市华阳天研路218号天然气研究院
  • 邮政编码:610213
  • 电  话:028-85604581
  • 电子邮件:ceog-cn@vip.sina.com
  • 国际标准刊号:1007-3426
  • 国内统一刊号:51-1210/TE

本刊要闻更多>>

友情链接

期刊搜索

当前目录

  •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 2025年 第54卷 第1期
  • 出刊日期:2025-02-25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重点报道石油与天然气工业化学化工领域的新技术及新经验,是全面报道油气处理、加工及其利用技术的科技期刊,设置了油气处理加工与利用、新能源与新材料、油气田开发、分析计量与标准化、安全与环保5个专栏。

2025年第54卷第1期

(下载当期封面和目录)

    • 油气处理加工与利用
    • Cu(Ⅱ)强化铁基离子液体脱硫富液氧化再生性能研究
      钟荣强,李金环,白文轩,张丽,余江
      目的 解决铁基离子液体[Fe(Ⅲ)-IL]湿法氧化脱除硫化氢(H2S)技术再生效率低的问题,利用二价铜离子Cu(Ⅱ)对铁基离子液体脱硫富液的再生性能进行强化。方法 为避免铁基离子液体脱硫富液中未反应的溶解态H2S分子对再生过程的干扰,制备了模拟铁基离子液体脱硫富液[Fe(Ⅱ/Ⅲ)-IL],并通过FT-IR、Raman和CV等表征,验证模拟体系的可靠性。随后,将二价铜基离子液体[Cu(Ⅱ)-IL]引入至铁基离子液体脱硫富液中,并添加了聚乙二醇二甲醚(NHD)以降低脱硫富液的黏度,构建了Cu(Ⅱ)-IL+Fe(Ⅱ/Ⅲ)-IL/NHD复合体系。结果 当复合体系中Cu(Ⅱ)质量浓度为4.36 g/L时,在120 min内可实现脱硫富液的全部再生。结论 通过考查溶剂配比、亚铁离子质量浓度、铜离子质量浓度、水质量分数、温度等因素对脱硫富液再生性能的影响,优化了金属基离子液体脱硫体系,使其为适应石油与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开采和工业应用过程的可持续发展需求提供了新的选择。
      2025  Vol.  54(1):    1-8    [摘要](224)    [PDF](64)
    • 基于集成学习算法的尾气处理装置SO2排放预测模型
      张宝东,杜支文,闫昭,侯磊
      目的 精确预测天然气净化厂尾气处理装置烟气中二氧化硫(SO2)排放质量浓度。方法 利用某天然气净化厂2018—2023年每小时44 000条尾气处理日报数据构建数据集,进行数据处理,并利用重要性分析方法提取27个重要特征。针对烟气中SO2排放质量浓度的预测任务,采用了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梯度提升(Gradient Boost)和极值梯度提升(XGBoost)3种集成学习算法,以及基于径向基(RBF)内核的支持向量机(SVM)替代仿真模型进行建模。结果 3种集成学习模型比SVM单模型的预测效果更为精准,而Random Forest模型展现出最佳性能,决定系数为0.89,均方误差为1 250.59,相对于8 800个真实测试集样本数据,其预测偏差为9.86%,相比于Random Forest模型(数据未处理),其决定系数提高了61.82%。结论 Random Forest模型在准确预测尾气处理装置SO2排放质量浓度方面具有实际生产应用价值,可为后续尾气处理装置的工艺参数优化提供可靠的模型支持。
      2025  Vol.  54(1):    9-17    [摘要](79)    [PDF](38)
    • 高硫原油炼厂生产低硫石油焦的探索及实践
      杨志和,胡锦原,翁敦机,和晓飞,徐焱
      目的 优化某高硫原油炼厂工艺流程,生产低硫石油焦。方法 通过分析某高硫原油炼厂石油焦生产工艺流程及延迟焦化混合原料与焦炭中硫含量数据的规律,探索通过优化延迟焦化混合原料及石油焦生产工艺流程实现生产低硫石油焦的可行性,并进行工业实践验证。结果 延迟焦化混合原料中硫含量与石油焦中硫含量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形成预测石油焦中硫含量的经验公式,验证后与近期实测石油焦中硫含量相符;利用经验公式测算,渣油加氢?延迟焦化组合工艺是解决当前加工高硫原油条件下生产低硫石油焦的有效途径,在加工质量分数为20%的减压渣油时仅能生产3号石油焦,在仅加工催化油浆和脱硫渣油时,通过调整混合原料比例可以生产2号石油焦。结论 按照渣油加氢?延迟焦化组合工艺方案中的混合原料配比,该炼厂在加工高硫原油的条件下,延迟焦化装置成功生产出2B号石油焦,验证了生产方案的可实施性。
      2025  Vol.  54(1):    18-23    [摘要](72)    [PDF](38)
    • 柴油加氢改质装置催化剂再生性能评价
      李保良,魏增扬
      目的 评估某柴油加氢改质装置催化剂再生后的性能,确认是否满足生产需求。方法 通过催化剂再生前后的装填数据对比、活性损失评价、选择性能分析、产品质量及分布、装置能耗变化等评估催化剂再生后各项性能。结果 评估结果表明,精制平均温度提高3 ℃,裂化平均温度提高11 ℃,再生后的催化剂活性损失较小。液体C5+组分收率达到98.04%,化学氢耗为2.1%,催化剂选择性能良好。目标产品重石脑油收率为27.2%,3号喷气燃料收率为18.7%,柴油收率为47.0%;重石脑油芳潜为56.7%,3号喷气燃料烟点为22.1 mm,柴油十六烷值为61.2,较原料提高了20.7个单位,产品质量优良。结论 催化剂再生后各产品的分布和关键性质指标均达到设计指标,再生的催化剂性能可满足装置实际生产及长周期运行的要求。
      2025  Vol.  54(1):    24-30    [摘要](61)    [PDF](38)
    • 国产聚醚型消泡剂在天然气净化装置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卫博尧,王红梅,任发俊,高春华,刘仁杰
      目的 研究国产消泡剂在天然气净化装置的适用性,解决靖边气田天然气净化装置使用进口聚醚改性有机硅型消泡剂KS-604导致生产运行成本较高的问题。方法 从18种国产消泡剂中优选出聚醚型消泡剂A-604,通过对国产聚醚型消泡剂A-604与装置目前使用的进口有机硅型消泡剂KS-604进行室内实验和现场应用试验评价,研究消泡剂A-604在现场装置的使用效果。结果 国产消泡剂A-604和进口消泡剂KS-604的性能相当,消泡剂A-604在现场装置中留存时间更长,抑泡能力较强,但其在加量较低时的消泡效果比KS-604略差。将现场装置A-604消泡剂的加注方案调整为2 L/次后,拦液频次平均为每4天1次,最低为每7天1次。结论 如果将进口消泡剂KS-604更换为国产消泡剂A-604,在消泡效果接近的前提下,单套天然气净化装置每月可节省费用约1.1万元,全厂每年可节省约132万元。消泡剂A-604可作为进口消泡剂KS-604的替代产品,能大大降低生产运行成本。
      2025  Vol.  54(1):    31-37    [摘要](76)    [PDF](47)
    • 基于LNG冷能的CO2液化提纯及发电工艺设计与优化
      龚文政,王飞,王荧光,梁勇,孙恒,郑达,王妍静,史博会
      目的 为了生产可直接用于工业制造及食品加工的高纯度CO2,提出了一种利用LNG冷能液化提纯CO2及发电的新工艺。方法 使用HYSYS软件对不同循环工质及不同的运行参数进行模拟,分析了循环工质对CO2液化量和朗肯循环发电功率的影响,并以产品能耗为标准,对精馏塔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 当两级循环工质为纯工质时,丙烯+乙烯的组分搭配液化量和发电功率最大,分别为377 900 kg/h,2 284 kW;当循环工质为混合物时,该工艺液化量和发电功率明显高于纯工质的情况,且在第一级循环中混合工质乙烷与丙烯物质的量比为9.0∶1.0、第二级循环中混合工质甲烷、乙烯与丙烯物质的量比为2.0∶6.0∶2.0的情况下,液化量和发电功率最大,分别为386 200 kg/h,3 042 kW;合适的精馏塔塔板数为30块,进料位置为第10块塔板处,回流比为0.6。结论 经与单级朗肯循环等其他工艺相比,双级朗肯循环工艺的CO2液化率及?效率高,同时可将LNG冷能转换为电能并生产高纯度的液态CO2产品,用于LNG接收站冷能利用模块。
      2025  Vol.  54(1):    38-44    [摘要](79)    [PDF](35)
    • 以产品收率为导向的芳烃抽提装置生产优化
      党建军
      目的 以产品收率最大化为目标,对700 kt/a重整汽油芳烃抽提装置的主要工艺操作参数进行分析、优化,获得装置的最佳操作指标。方法 利用流程模拟软件对装置进行了系统的模拟,所建模型模拟结果与现场数据高度吻合;在确保产品质量合格且稳定的基础上,聚焦于苯、甲苯、二甲苯的最大收率,借助所建模型,对流程中的脱庚烷塔、抽提蒸馏塔、溶剂回收塔、苯塔、甲苯塔、二甲苯塔等核心设备的关键工艺操作参数进行了分析与优化,最终得出一组最优操作参数。结果 将这组最优的操作参数应用于实际生产中,最终得到的产品苯、甲苯、二甲苯的总收率分别高达99.18%、99.59%、98.16%,与优化前的总收率相比,分别提高了0.41、0.35、0.34个百分点。结论 所构建的模型完全能够满足生产优化的需求,为后续装置的进一步优化生产、技术改造,以及查找并突破装置瓶颈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2025  Vol.  54(1):    45-54    [摘要](71)    [PDF](30)
    • 乙烷回收装置热集成工艺改进
      刘百川,刘清松,蒋洪
      目的 解决乙烷回收处理装置存在热集成方案不优、制冷系统复杂、工艺参数不优而导致系统能耗偏高的问题。方法 以佳县乙烷回收装置为例,基于系统热集成?夹点技术理论和方法,对乙烷回收装置热集成情况进行分析,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一种高热集成度的改进流程—RSVHT。结果 ①改进流程实现了原料气、外输回流气等热物流与脱甲烷塔物流、双温位丙烷制冷剂等冷物流在多股换热器中的高效热集成,在维持95%的乙烷回收率的同时,丙烷用量减少50.8%,系统总压缩功降低了3 641 kW,节能率高达19.9%;②改进流程取消了脱甲烷塔单独供热的重沸器和螺杆式丙烷制冷系统,采用单套丙烷制冷系统提供?8.7 ℃和?38.3 ℃的双温位冷源,简化了制冷流程;③通过优化流程中低温分离器温度和其他流程参数,进一步降低了丙烷制冷剂用量。结论 研究成果为佳县乙烷回收装置的热集成工艺改进提供了有效方案,也为国内乙烷回收装置的设计及优化运行提供了技术参考。
      2025  Vol.  54(1):    55-62    [摘要](80)    [PDF](31)
    • 天然气净化厂脱硫系统腐蚀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
      黄刚华,苗超,鲁大勇,李林峰,吴文炎,江晶晶
      目的 明确天然气净化厂脱硫系统的腐蚀影响因素,形成适应的脱硫系统腐蚀控制技术。方法 通过开展运行工况分析和腐蚀评价试验,分析了脱硫系统的腐蚀状况、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结果 脱硫系统腐蚀严重的区域主要位于高温区域,甘氨酸和草酸根对溶液的腐蚀性影响很大,腐蚀速率最高达0.558 4 mm/a;温度在110~150 ℃时,腐蚀速率增加了1倍;通过参数控制、结构优化和材料优选,可有效控制天然气净化厂腐蚀问题。结论 天然气净化厂脱硫系统腐蚀环境恶劣,腐蚀机理复杂,基于腐蚀影响分析形成针对性的腐蚀控制措施,可控制腐蚀速率低于0.125 mm/a,确保天然气净化厂的安全平稳运行。
      2025  Vol.  54(1):    63-68    [摘要](89)    [PDF](38)
    • 新能源与新材料
    • 储气库压差发电嵌入方式与工艺模拟分析
      周军,叶展鹏,林宇,梁光川,胡承强,蒋轩,王涛
      目的 探索并推动储气库天然气压差发电技术的规模化应用,促进储气库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型,同时弥补国内在压差发电机组嵌入储气库可行性分析方面的不足。方法 围绕储气库天然气压差发电注采流程,分析压差发电在储气库中的嵌入方式,建立注采站单台、注采站双台、井口、井场及联合发电共5种嵌入方式下压差发电工艺仿真模型,同时分析天然气压差发电影响因素、降压运行方式、分流运行方式与不同嵌入方式下压差发电运行结果及参数变化情况。结果 针对注采站单台嵌入方式,为保障机组安全运行,可以采用分流运行方式控制进气流量,或降压运行方式对进气压力进行控制;双台嵌入方式可完全回收注采站压力能;井场嵌入方式仅比井口嵌入方式减少发电功率251.88 kW,约3.4 %。结论 该研究有利于了解嵌入方式对储气库系统低碳运行的影响,明确不同嵌入方式的优劣性,平衡嵌入压差发电的储气库系统运行碳排放量与机组的嵌入数量,对储气库嵌入压差发电机组项目的规划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2025  Vol.  54(1):    69-77    [摘要](72)    [PDF](43)
    • 锂硫电池隔膜改性增强电池循环稳定性
      周佳玉,刘佩妮,周昶安,王超,宋磊,马奎,岳海荣
      目的 对比玻璃纤维和聚丙烯隔膜用于锂硫电池的性能差异,并通过催化剂改性隔膜提升锂硫电池循环稳定性能。方法 通过循环充放电实验考查不同隔膜锂硫电池性能,利用循环伏安法、线性扫描伏安法及扫描电镜研究隔膜对多硫化锂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的影响,进一步研究锰催化剂改性隔膜对锂硫电池性能的提升效果及作用原理。结果 在1 C放电倍率、150次循环条件下,玻璃纤维隔膜锂硫电池放电比容量由聚丙烯隔膜的428 mAh/g提升至477 mAh/g,充放电效率从96.9%提升至98.6%,容量保持率从66.8%提升至85.1%。利用锰催化剂修饰玻璃纤维隔膜,经500次循环电池仍保有597 mAh/g的容量和99.7%的充放电效率,循环稳定性能大幅提升。结论 玻璃纤维隔膜的大孔隙结构有利于多硫化锂及锂离子在电解液传递,可提高锂离子的传递效率,但也会加强穿梭效应而导致电池容量降低;同时,多硫化锂及锂离子的快速传质有助于诱导形成致密SEI膜以保护锂负极,提升电池循环稳定性;此外,在锰催化剂修饰下,锰?玻璃纤维隔膜能实现电池容量和循环稳定性双重提升,减少充放电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2025  Vol.  54(1):    78-87    [摘要](68)    [PDF](34)
    • 油气田开发
    • 强化润湿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构筑与性能评价
      刘长龙,刘敬平,邹剑,李琳,金晓,孙玥
      目的 阴离子?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具有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的能力,然而其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能力有限。因此,对其复配一种助表面活性剂以实现油水与油固界面协同调控,旨在解决残余油开发困难的问题。方法 通过Williamson成醚反应,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月桂酸二乙醇酰胺分子中引入磺酸根基团,合成强润湿调控主表面活性剂——月桂酸乙醇酰胺磺酸钠(HLDEA)。以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为指标,复配表面活性剂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钠(NPES),得到最佳强化润湿高效驱油体系。对其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性能、润湿调控性能、油膜剥离性能及驱油性能进行评价。结果 质量分数为0.3%的HLDEA+NPES体系可将油水界面张力降低至3.8×10-3 mN/m,达到超低界面张力。此外,HLDEA+NPES分子可吸附至亲油岩石表面,将亲油岩心表面水下油滴接触角由41.34°增至162.53°,将疏水岩石表面调控为水下强疏油状态。75 ℃下,经HLDEA+NPES体系处理24 h,载玻片表面油膜面积减少75.3%,实现油膜整体剥离。结论 室内岩心动态驱油实验结果表明,HLDEA+NPES体系可将采收率提高至63.60%,在水驱基础上提高了28.74个百分点,在超低界面张力体系驱基础上提高了7.80个百分点。HLDEA+NPES体系可同时达到超低界面张力和调控岩石表面润湿性,具有应用潜力。
      2025  Vol.  54(1):    88-94    [摘要](75)    [PDF](37)
    • 新型疏水缔合压裂液稠化剂HLCW的合成与性能评价
      杨林,田雨,郑皓轩,李园哲,张进,师永民
      目的 针对目前页岩油开发中单一功能压裂液体系存在的不足,开发一种多功能性新型稠化剂。方法 以丙烯酰胺、N–苄基–N–甲基丙烯酰氧基–N,N–二甲氨基氯化铵(MTC)、聚(乙二醇)二十二烷基醚甲基丙烯酸酯(BEM)为原料,以2,2–偶氮二异丁基脒二盐酸盐(V50)聚合物为引发剂,制备了一种新型的疏水缔合型稠化剂(HLCW)。对产物进行红外、核磁结构表征,以及表观黏度、耐温耐剪切、防膨、减阻、抗盐、悬砂与破胶性能评价。结果 该稠化剂的临界缔合质量分数为0.5%,此条件下的表观黏度为181.50 mPa·s。在120 ℃下,以固定剪切速率170 s-1剪切1.5 h,质量分数为0.5%的稠化剂HLCW水溶液最终表观黏度为78.96 mPa·s。常温下,清水配制质量分数为0.0125%稠化剂HLCW水溶液的减阻率为73.96%。当质量分数超过0.3%时,HLCW水溶液的防膨率高达80%。破胶后,破胶液澄清透明,残渣含量远低于行业标准。结论 HLCW具有良好的增稠效果,并具有抗高温、耐剪切、耐盐性能,低含量溶液可用作减阻剂,高含量溶液可用作增稠剂。有较好的防膨效果,与相对分子质量为1000×104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相比,稠化剂HLCW表现出优异的悬砂性能,具备一定的油田工业应用前景。
      2025  Vol.  54(1):    95-102    [摘要](60)    [PDF](25)
    • 深层油藏堵水用新型可膨胀改性石墨
      张雯,徐伯钊,卢泗宇,赵光
      目的 为了解决深层油藏在注水采油过程中因地质条件复杂、油藏条件苛刻而容易出现的水窜现象,进而导致的采收率下降问题,特别是考虑到现有调堵剂无法适应深层油藏的高温和高盐等苛刻条件,研制了一种可膨胀改性石墨深层油藏堵水体系。方法 以天然鳞片石墨为基材,通过超声协调氧化多元复合插层的方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可膨胀改性石墨用于深层油藏封窜堵水;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合成配方及最佳合成条件,合成配方为m(天然鳞片石墨)∶m(高锰酸钾)∶m(浓硝酸)∶m(高氯酸)∶m(冰乙酸)∶m(膨胀剂)合成配比=1.0∶0.2∶2.0∶4.0∶2.0∶0.2;优化合成条件为氧化反应时间60 min,反应温度30 ℃;强化插层反应时间30 min,反应温度30 ℃。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所合成的可膨胀石墨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 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及扫描电镜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可膨胀改性石墨为预期结构,所用插层剂均成功插入石墨层间,并且膨胀后的石墨颗粒仍保留片状结构。天然鳞片石墨的初始粒径为300 μm,在200 ℃的湿相环境下可膨胀6.0倍,具备良好的膨胀性能。结论 所合成的可膨胀石墨在裂缝中可以充分膨胀,并与粗糙的壁面牢固结合,对窜流通道进行有效封堵,封堵率达到96%,研究成果可为深层油藏储层调控提供新思路。
      2025  Vol.  54(1):    103-110    [摘要](64)    [PDF](17)
    • 生物型润湿调节剂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张应岚,林凌,崔莉,蒲迪,张新民,周太刚
      目的 为减小低油气储层水锁伤害,利用十二烷基糖苷与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合成了一种阳离子型烷基糖苷生物型润湿调节剂。方法 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氢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考查了阳离子烷基糖苷的耐温耐盐性能、润湿调节性能、在砂岩表面的吸附性能及在人造岩心中的渗透率恢复值。结果 该生物型润湿调节剂有很好的耐温性能,能在150 ℃、10%(质量分数)NaCl的高温高盐环境中将砂岩表面的接触角调至89.36°,能够有效降低毛细管压力,有效减小外来水相造成的水锁伤害,从而达到保护油气储层的目的。通过渗透率试验,该生物型润湿调节剂的岩心渗透率恢复值可以达到120%以上,表现出优异的防水锁性能。结论 该润湿调节剂体系具有抗温、抗盐和润湿调节性能,可以有效减小油气储层水锁伤害。
      2025  Vol.  54(1):    111-117    [摘要](64)    [PDF](29)
    • 高压纯氢环境对X80管线钢焊接接头氢脆敏感性的影响
      王鹏涛,崔崇,孙晨,鲁仰辉,刘伟,杨志文
      目的 研究高压纯氢环境对X80管线钢焊接接头氢脆敏感性的影响,为天然气管道掺氢焊接工艺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冲击试验和慢应变速率拉伸试验,结合SEM断口分析及塑性指标计算,研究了6.3 MPa高压纯氢环境中X80管线钢焊接接头氢脆敏感性。结果 ①6.3 MPa纯氢环境下X80管线钢热影响区和焊缝的强度和塑性指标均有所下降,表现出一定的氢脆敏感性;②试样断口边缘出现脆性断裂的解理形貌,韧性断裂向脆性断裂转变;③塑性指标比值及延伸率下降率计算结果表明,相比于热影响区,6.3 MPa纯氢环境下焊缝的氢脆敏感性更高。结论 在6.3 MPa高压纯氢环境中,X80管线钢焊接接头抗氢脆敏感性显著下降,断面收缩率、延伸率和抗拉强度均低于常压空气环境。
      2025  Vol.  54(1):    118-124    [摘要](68)    [PDF](30)
    • 分析计量与标准化
    • 天然气标准数字化发展路径思考
      罗勤,周理,周代兵,王婷婷
      标准数字化是国内外的发展趋势,《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发展机器可读标准、开源标准”的要求。分析了国内外在标准数字化方面开展的工作,介绍了标准数字化的内涵和分级及机器可控内容的发展方向,重点介绍了天然气标准族谱研究、XML格式标准的研究进展。分析天然气工业标准数字化进程面临的挑战,如标准纸质档和电子版无法满足数字化转型的需求、不同使用者对标准的解读差异导致计算结果和数据格式不一致、学习和掌握标准的成本高昂等,并据此提出天然气标准数字化发展路径建议。天然气工业涵盖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分析方法、设备材料、安全环保、计量计算等多个领域,更需要更高质量的数字化标准,以支撑天然气工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2025  Vol.  54(1):    125-131    [摘要](69)    [PDF](27)
    • 提高乙醇汽油温度与体积计量准确度的方法
      吴宇,范晓辉,刘金成,张文学,黄海珍
      目的 通过在油库发油系统中输入修正数据,开发一种可实现乙醇汽油温度、体积计量结果自动修正的方法,以提高采用管道比例调合生产的车用乙醇汽油温度、体积计量的准确度。方法 首先,对车用乙醇汽油调合的体积修正系数计算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体积修正系数由温度修正值和温度变化区间体积膨胀系数均值、等温体积修正系数共同确定。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非等温车用乙醇汽油调合温度与热平衡等温车用乙醇汽油调合温度精测对比试验,验证了两者温度修正值互相替代的可行性。通过精测各温度点的乙醇密度、组分油密度、车用乙醇汽油密度与等温乙醇、组分油调合前后的温度,分析得到了车用乙醇汽油调合的温度修正值和体积修正系数。结果 对于乙醇体积分数为8%~12%,温度范围为5~35 ℃的乙醇、组分油调合,该研究成果能减小温度误差1.702~3.990 ℃、体积误差0.110%~0.285%。结论 经现场验证,该方法能有效地提高采用管道比例调合生产的车用乙醇汽油温度、体积计量的准确度,对我国进一步推广使用乙醇汽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5  Vol.  54(1):    132-141    [摘要](54)    [PDF](47)
    • 紫外吸收光谱法测定天然气中硫化氢含量国际标准进展
      沈琳,周理,宋柯静,敬豪,刘冬
      目的 探索天然气分析方法国际标准制定过程,分享国际标准ISO 11626: 2024《天然气 含硫化合物的测定 用紫外吸收光谱法测定硫化氢含量》制定经验,规范该技术在国际领域的应用。方法 对采用色谱柱预分离的间接检测技术和无需色谱分离直接检测的两种检测原理的紫外吸收光谱法的检测限、准确性、精密度进行实验研究。结果 验证了紫外吸收光谱法具备准确、快速检测天然气中H2S含量的能力,总结了制定紫外吸收光谱法测定天然气中H2S含量国际标准的经验。结论 提出的国际标准制定历程对今后天然气中含硫化合物含量的国际标准化分析工作思路具有参考意义。
      2025  Vol.  54(1):    142-148    [摘要](70)    [PDF](30)
    • 安全与环保
    • 变压吸附氢气纯化装置爆炸事故定量风险研究
      刘迪,王雅真,邝辰,顾蒙
      目的 为合理确定变压吸附(PSA)氢气纯化装置爆炸风险及其周边建筑物的抗爆设防荷载,有效进行抗爆设计及防护。方法 以某变压吸附氢气纯化装置为例,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拟构建40个爆炸计算场景,获取氢气纯化装置爆炸风险三维分布,及其对人员集中建筑物的影响。结果 根据10-4 次/年的风险可接受准则和风险可接受范围内爆炸超压最大化准则,距离氢气纯化装置吸附塔橇85 m范围内人员集中建筑物应进行抗爆改造或设计;典型PSA装置北侧的人员集中建筑物墙的爆炸冲击波峰值入射超压为9.4 kPa,最大爆炸冲量为318 Pa·s,需要进行抗爆改造。结论 基于CFD的爆炸风险定量分析,考虑了装置实际布局、阻碍物等对氢气泄漏扩散、爆炸超压的影响作用,且滤除高后果低概率场景对最终爆炸设防荷载的影响,为PSA装置安全间距设置及周边人员集中建筑物抗爆改造或设计提供了依据。
      2025  Vol.  54(1):    149-157    [摘要](71)    [PDF](34)
    • LDAR技术在天然气净化厂甲烷减排中的应用
      李惠,李巩,孙峰,江丽,徐炳科,刘斯琪,陈建军
      目的 针对天然气净化厂的甲烷逸散排放问题,试点开展甲烷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技术,以研究其甲烷减排效果。方法 通过在天然气净化厂开展甲烷泄漏检测与修复,对比修复前后的甲烷排放量,确定LDAR技术在天然气净化厂甲烷减排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对天然气净化厂装置进行泄漏检测,共发现甲烷泄漏密封点57个,全厂甲烷排放量11 696 kg/a,进行泄漏点修复后,甲烷排放量减至531 kg/a,减排甲烷11165 kg/a,减排率达95.46%。结论 针对天然气净化厂的甲烷逸散排放,通过开展泄漏检测与修复,显著减少了甲烷排放量,为LDAR技术在油气行业甲烷减排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2025  Vol.  54(1):    158-164    [摘要](57)    [PDF](32)
    • 天然气净化厂能源管控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尹晓云,朱进,何佳,赵靓,黄征宇,邹斌,付凌迪,宫航
      目的 针对气田天然气净化厂能源消耗量较大、能源利用率较低、经济效益较差等问题,以信息化技术和物联网技术为支撑,建立天然气净化厂能源管控系统。方法 在对天然气净化厂生产规模、工艺特点、能耗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能源管控系统的总体架构、网络部署架构和功能架构进行了设计,并对系统应用前后的节能效果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 ①所建立的能源管控系统能准确地反映天然气净化厂的用能特征,满足能源管控工作需要;②天然气净化厂分析级能源管控系统包含能耗驾驶仓、在线监测、能耗查询、对比分析、预警报警、能效对标等功能模块,实现了对净化厂能源消耗的有效计量、能耗状况的实时监测、能源绩效参数的超限告警、能效水平的有效分析和主要用能问题的合理解决;③能源管控系统上线运行后,天然气净化生产综合能耗单耗由138.20 kgce/104 m3降至127.47 kgce/104 m3(1 kgce=29.3076 MJ),实现年综合节能效益1630.17万元。结论 能源管控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天然气净化厂能源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力地推动了气田企业减能耗、降成本、控排放、提质量、增效率的绿色低碳发展。
      2025  Vol.  54(1):    165-174    [摘要](78)    [PDF](34)

    信息公告

    更多>>

    在线期刊

    排行榜top20